审 计 学 专 业 篇

馆藏地址:
连江校区书库 F239.45/58 马尾校区书库 F239.45/58
作品简介:
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进行评审,可以全面有效地发现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薄弱方面。为此编写了《企业内部审计实务详解》。该书严格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编写而成,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问题和审计流程的主要节点内容以及创新思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内部审计的全部精华。书中大量案例、技巧和运用均来自于作者多年的实务工作积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对案例给予精彩解析,使阅读者开阔了视野,更具操作性。

馆藏地址:
连江校区书库 F272.3/301 马尾校区书库 F272.3/301
作者介绍:
罗伯特·穆勒是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内部审计专家和项目经理。他拥有CPA(注册会计师)、CIS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SP(注册信息系统安全师)等专业证书,并在信息系统、公司治理和安全控制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穆勒先生从事审计等相关工作的经验已经超过25年,曾经作为首席审计执行官服务于一家财富50强的企业,也曾在Grant Thornton会计师事务所和Sears Roebuck公司任职。
作品简介:
《新版COSO内部控制实施指南》一书从实际操作层面,为企业全面执行2013版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指南。该书探讨了新版内部控制框架的组成要素,对应企业经营活动展示了经营层面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运用COSO三维立体框架模型解释了各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性,阐释了如何整合COBIT框架,ISO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并重点强调了如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和执行的有效性等问题。

馆藏地址:
连江校区书库 F230/340 马尾校区书库 F230/340
作者介绍:
葛家澍,生前曾任厦门大学会计学教授、我国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和第二两届成员、财政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专家咨询组成员。
杜兴强,现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目前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会计理论”、“资本市场会计问题研究”等领域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品简介:
《会计理论》阐述以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议题的会计理论,分三篇十八章讲述会计与市场及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及当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以较大篇幅讲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及国际比较,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如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计量、财务报告体系及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等。书中资料翔实,逻辑紧密,非常适合会计专业高年级本科及研究生课堂教学,同时,本书也是理论界深入研究会计理论问题的一本经典著作。

馆藏地址:
连江校区书库 F239.0/200 马尾校区书库 F239.0/200
作者介绍:
阿尔文·阿伦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学院普华永道审计学教授,曾任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专家委员。拥有丰富的大学审计教学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经验,并获得很多殊荣,包括AAA杰出审计教育家奖、AICPA杰出教育家奖等。
作品简介:
《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是美国经典的现代审计学教材之一。该书首次提出并倡导交易循环审计思想而备受审计理论界、教育界和实务界的推崇。第15版依然主要关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中的决策过程,力求清楚阐释在确定具体业务的独特环境后,注册会计师应该搜集证据的性质和数量,在这个过程中有机整合国际公认审计概念重要的部分,以帮助学生理解当今复杂的国际审计环境下的审计决策和证据收集,并提供全球公认的审计概念在现实环境中运用的实例。本书适合会计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MBA、MPAcc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学习使用。

馆藏地址:
连江校区书库 F230/857 马尾校区书库 F230/857
作者介绍: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教授,美国会计史学家,先执教于俄勒冈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有名高等学府。他潜心研究学问,在会计史、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会计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在他众多的专著中,《会计思想史》是世界会计学园地的一颗明珠,被推崇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史学名著,其中“在内部管理、预算和审计程序方面,中国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这一名言,已被我国会计学者和审计学者广为引用。
作品简介:
《会计思想史》一书作者采用宏观分析方法,精彩地描绘了从文明古国到20世纪70年代会计发展的基本轮廓,集中了大量而分散的论文和书籍中所包含的会计史知识,通过对会计历史中所有重大发展的讨论,以较详实的资料向读者提供了有关会计思想发展的一般观点。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不少关于古代中国会计和审计发展的资料,并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中国优秀会计文化的崇敬之情。

